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二十年答卷:從農遺地標到全球樣本
清晨的薄霧中,麗水市青田縣方山鄉的梯田泛起粼粼波光。水稻下,頗似錦鯉的田魚穿梭游弋,濺起細碎水花——這幅一田兩用、稻香魚肥的圖景延續了1300多年,時至今日,已成為青田再尋常不過的農耕場景。
今年是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周年。自2005年以來,青田不斷探索“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路徑,深入挖掘稻魚共生系統經濟、文化、生態等價值,讓這套古老農法從深山走向世界,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傳承
以創新釋放農遺價值
青田作為僑鄉,咖啡日均消費量超過2萬杯。以此為契機,方山鄉將咖啡與稻魚米相結合,創新推出“青田米咖”。
在方山鄉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里,好奇的游客品嘗著帶有“米香”的創意咖啡,一邊聽著工作人員介紹,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這種循環種養模式產出的米自帶清甜,以稻魚米為基礎,青田還衍生出米糕、米酒和米香皂等產品,成為廣受游客歡迎的“農遺好物”。
像“米咖”這樣的活態傳承依賴于強有力的產業支撐。2005年起,青田逐步健全田魚原種選育、基地補助、土地流轉等稻魚全產業鏈扶持政策標準,定期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注冊“青田田魚”“青田稻魚米”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構建統一規劃基地、種植品種、種植標準、收購加工、品牌營銷“五統一”模式,持續擴大田魚養殖規模,讓稻魚米每斤價格躍升10元以上。
為了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致富,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青田延伸、強化產業鏈,探索青田田魚傳統吃法以外的加工形式,提升田魚附加值。“以前稻米8毛錢一斤,田魚也不過12元一斤。”年逾六旬的伍麗珍見證了這一蝶變,如今,她專職制作的田魚干一斤能賣到150元,年收入可達數十萬元。
此外,青田建設農遺良品助農展銷中心和農產品一站式采購服務平臺,建成浙西南首個農產品出口集采中心—青田僑鄉農品城,依托38.1萬海外華僑,開設農產品海外專柜,青田粉干等農遺良品也“越洋出海”被端上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餐桌。
截至2024年,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面積達7.01萬畝,其中水稻平均畝產480公斤,田魚平均畝產29.5公斤,全縣稻魚產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
秋收時節,青田的村民正在稻田里捕撈田魚。
值得一提的是,6月13日,青田還將舉行農遺20周年暨優質農產品出口推介活動。屆時,稻魚米、田魚干、楊梅、茶葉等最具辨識度的青田“土特產”將與國際交融,以農業遺產元素實現“浙農優品,青田出海”。
碩果
以文化點燃農遺活力
不久前,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動漫節“金猴獎”大賽頒獎儀式在杭州舉行。該大賽吸引了2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部原創動漫作品參賽。其中,《青田小田魚》作為首部以“農遺”為靈感創作的人文科普童話,榮獲綜合獎動畫系列片銅獎。
在此之前,該片還走出國門,獲得韓國釜山國際影視節目展全球提案大會組委會特別獎,在法國歐視落地播出。
點燃農遺活力,文化為先。除了讓田魚“游”到熒幕上,青田還邀請著名文創團隊設計稻魚形象IP“魚多多”以及研發設計了30多個品類、200多款文創產品,讓“稻魚”可觸可玩可用。
在挖掘農遺價值的同時,青田縣也不忘講好農耕故事。在方山鄉的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里,3D全息“魚多多”問答、VR體驗倉、農遺沉浸式文化打卡區等一系列數字化體驗場景,以趣味性的方式全面展示“千年古法”的歷史起源、發展脈絡和文化精髓。同時,館內還有青田聯合中科院編纂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讀本和《小田魚的好朋友》兒童繪本,把稻魚共生知識納入青田縣志,讓農耕文明代代相傳。
圍繞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和方山鄉的自然資源,青田還打造體驗課程和研學產品,并建設青田魚燈主題展示館,組建青少年魚燈隊,開展魚燈舞技藝傳承與巡回表演。
此外,讓人們走進青田認識農業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也至關重要。為此,青田制作發布全球首條農遺共富線路電子書,串聯農遺公園、研學基地與特色民宿,推出農遺探秘之旅線路。通過全球農遺主題高鐵專列,組織安徽等地體驗團探訪青田農遺。稻魚共生系統農遺探尋線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及“農遺良品”十佳旅游線路,稻魚共生核心區方山鄉龍現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年均吸引游客達51萬人次,帶動營收達6700萬元。
前瞻
以農遺賦能鄉村振興
數十年的發展歷程,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經濟、文化和生態價值逐漸顯現,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文化振興和生態修復,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和實踐經驗。
6月初,《麗水市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發展條例》正式施行。《條例》規定市、縣(市、區)政府應當結合農業和農村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稻魚共生種養模式。比如,云和縣大力推廣稻魚、稻鱉等梯田“稻+”共生產業,提高種植收益,打造生態農業景觀;松陽縣齋壇鄉實施“稻+蛙”“稻+鰍”等多種新型種養模式。
農業文化遺產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誕生于前人智慧,也在后人智慧中持續發展。現在,青田以方山鄉全域為核心,創建“一軸、一環、五空間”構建農遺傳承、產業發展、文化創新、鄉村休閑、生態體驗等多元一體的農遺新格局,并通過“大鎮帶小鄉”等做法,推動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65,讓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速連續16年超10%。
這份“致富經”也被送到了世界各地。稻魚共生系統的青田模式被推廣復制至四川、貴州、廣西等20多個省(自治區),成為東西部協作的重要產業,不僅如此,系統還推廣到了東南亞、南亞、歐洲以及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青田經驗正轉化為全球方案。近些年,青田積極發布《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青田倡議》,編制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發展十年規劃,建立田魚種質資源保護點,還打造首個農遺公園;2024年,青田縣稻魚共生系統修復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生態恢復十年”優秀案例,青田縣農業農村局申報的《深耕“一畝萬元”稻魚共生農業遺產,描繪共富新圖景》被列入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中……
20年來,青田縣在探索“保護、傳承、轉化”中走出了新路徑,為中國乃至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樹立了標桿。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