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域特色產業的興盛之路 ——2007年至2024年安化茶業觀略
安化經開區黑茶產業園全貌。李良兵攝
▲生態茶園基地。周德淑攝
2024年,依托36萬畝茶園、2000多家農業合作社、200多家生產企業,安化茶葉加工量達到8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68億元,完成稅收3億元。茶業作為安化主打的綠色富民特色產業,成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中一個獨特而醒目的存在。回顧這個千年茶鄉、產茶大縣起自2007年的產業復興,似乎可以發現,它已經為傳統產業的迭代升級留下了某種難以替代的價值內涵和借鑒意義。
向上的攀登
安化縣委、縣政府于2007年出臺當年的“一號文件”——《關于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意見》,拉開了高歌奮進的大幕。
此前一年,益陽市委、市政府結合本地資源和市場趨勢,在深入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成立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出臺文件規劃全市茶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措施,作為產茶大縣的安化當仁不讓地扛起了大旗。
顯著事件和現象的發生,往往存在各種有機要素的耦合。從此后數年的發展來看,安化茶業是在一個恰好的時機、以最適宜的角色和有力的方式舉起了旗幟,吹響了進軍的號角。
當時,經歷多年沉寂的國內茶業已經積蓄了力量,亟需找到產業發展新的突破點。普洱茶帶動的新一波消費和投資正處在平臺期,專注于茶葉收藏的民間資本仍然活躍。
安化作為歷史茶鄉和產茶大縣,包括千兩茶在內的緊壓茶傳承久遠、工藝獨特,為茶文化研究者、茶科技工作者所關注,更為市場所注目。2000年左右,安化民間茶人挖掘傳統工藝,恢復中斷已久的千兩茶生產。
此一時期和稍后,中、日、俄等國的專家組織了對“萬里茶路”的科學考察。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科研團隊推進對安化黑茶成茶機理和生產技術的研究,并集結為學術期刊公開發表。
安化茶產業發展正逢其時。
2008年8月,安化縣出臺《〈關于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意見〉的實施細則》,主要內容有5點:一是把茶產業作為縣域戰略性主導產業強力推進,各鄉鎮成立茶產業開發領導小組抓落實;二是狠抓茶園基地建設;三是扶持重點茶業發展壯大;四是加強品牌和標準體系建設;五是全力拓展和整頓茶葉市場。
盡管每年的茶業工作都有新發展新變化,但本質上都不曾偏離這5條。安化歷屆縣委、縣政府持之以恒,傾注力量,一棒接一棒,不斷推動茶產業邁向新高地。2007年確定重點扶持的茶葉企業,包括白沙溪茶廠、安化茶廠、怡清源茶業、久揚茶業、馬路茶廠、永泰福茶廠等,多數實現了健康、快速發展,成長為安化茶業現代化的領頭羊。同時,更多優質茶企如雨后春筍般陸續涌現。10多年間,安化茶葉加工企業累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億元。
2009年首屆安化黑茶文化節舉辦以來,安化縣以“安化黑茶”品牌為整體形象,每年組織縣內茶企參加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行的國際性茶業博覽會,并多次走進“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宣傳安化茶文化、推廣安化茶產品。同時,采取各種文藝創作方式,講好安化茶故事,豐富文化內涵,塑造符號形象,“安化黑茶”蜚聲海內外。2024年,“安化黑茶”品牌估值達到43.85億元,繼續穩居國內黑茶品類前三。
10多年間,安化縣堅持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益,持續推動黑茶產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從分散到集約轉化、從古典向時尚轉變,打造綠色生態品牌,提升價值,全面提高安化黑茶產業質量效益水平。舉兩個方面的事例可以說明:
一是以安化黑茶產業建設為主體,安化縣成功申報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項目,打造“全國安化黑茶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構建全域“從茶園到茶杯”的安全體系。在茶園基地、品牌建設、市場拓展、質量標準體系建設、茶文化旅游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二是2016年湖南農大劉仲華教授領銜的《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有力提振了安化黑茶產業發展的信心。2021年3月,劉仲華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安化,推進茶葉生產加工新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茶葉質量安全監測與產業風險評估、黑茶創新產品與快銷品的研發等相關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6項,科技成果轉化產生19款新產品,申請15項專利。
安化茶業10多年的發展,用數字說明最為直觀:
2010年,安化茶業綜合產值達15.8億元,突破10億元大關。
2013年,安化茶業稅收突破1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個茶稅億元縣。
2014年,安化茶業綜合產值達102億元,用4年時間完成了從“十億”到“百億”的飛躍。
2017年,安化“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征程邁過第十個年頭,與有數據記錄的2004年比較:全縣茶園面積由5.7萬畝發展到33萬畝,茶葉企業由12家發展到150家,茶葉加工量由0.6萬噸增加到7.5萬噸,綜合產值由1800萬元增加到152億元,茶葉稅收由16.8萬元增加到2.8億元。安化縣連續5年位居全國重點產茶縣前四強,是全國生態產茶第一縣、黑茶產量第一縣、茶葉稅收第一縣。
總產值超過200億元、稅收超過2億元,安化在傳統單個農產品產業打拼出來的成績,創造了全國縣域中的唯一,保持紀錄并持續自我刷新。
茶農增收、茶企增效、財政增收,是衡量一個地方茶產業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的最硬指標,也正是安化茶業向上攀登的鮮明路線。
不變的主題
把茶產業作為綠色生態、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來打造,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是安化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不變的主題之一。
10多年來,不管市場如何風云變幻,安化縣委、縣政府始終以堅強的定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把茶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以支持。設置專門機構服務茶業發展,以有力的組織保障為茶人茶企茶業護航。
安化縣茶業協會會長蔣躍登說,堅守和抱團是安化茶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2007年縣里“一號文件”出臺,安化茶業一直朝著當初確定的方向走,它的內核堅韌了,成長性也變強了。在實際操作層面,大力塑造“安化黑茶”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全縣黑茶企業統一在“安化黑茶”旗幟下抱團發展。同時,積極引導和支持茶業龍頭企業發展,鼓勵茶企自有品牌建設,對于茶企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只要是符合法規、有利于行業發展的,政府和相關部門不遺余力幫助解決。白沙溪、安化茶廠等一批龍頭企業茁壯成長,帶動了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片茶葉,可以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但在山多地少的安化建設茶葉基地、拓展茶園面積,卻困難重重。對此,安化縣創造性地提出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態茶園發展模式,既有利于茶葉病蟲害的防治,又提高了茶葉原料品質。
在綠色發展的路上,安化縣不斷探索、擁抱創新。2012年,安化縣人大常委會通過茶旅融合發展的決議,開發茶園茶山觀光、茶事休閑體驗,茶葉和旅游牽手,產業發展打開新的路徑。此后,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發展的需要,安化縣進一步提出了茶旅文體康一體化的思路并推動實施,“24小時健康茶生活”成為安化招徠游客的響亮品牌,涌現了茶馬古道、茶鄉花海、百花寨等一批知名的茶主題景點。到柘溪鎮對口溪村的斯途·鳳凰嶼民宿,品一份茶點,游千畝茶園,體驗茶葉的采摘、炒制,再泡上一杯帶有自己手掌余溫的茶葉,吃一桌“全茶宴”,最后伴隨著茶香入睡……成為許多人的選擇。2024年,安化接待游客3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8億元,創下新高,茶的貢獻功不可沒。
作為綠色富民的主導產業,安化茶業足以載入史冊的功績,是在扶貧攻堅中發揮的重大作用。2013年起,以安化黑茶為主力的安化茶業挑起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精準扶貧工作的大梁。
安化縣委、縣政府把安化黑茶的發展與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以及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等大項目、大機遇結合起來,支持茶葉基地建設的獎扶政策不變、扶持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不變,通過合作創業、引進資本、兼并重組、靠大做強、抱團發展等方式,形成了全民興茶、大眾創業的嶄新局面,外出務工農民紛紛回鄉興辦茶園,眾多縣內外人士投資茶業,茶葉銷售持續火爆。
產業扶貧彰顯了顯著的效益。當時有一個說法,一個貧困人口精耕1畝茶園就能基本脫貧,有了2畝就能穩定脫貧。田莊鄉高馬二溪村過去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是有名的貧困村。這里是歷史上有名的優質黑茶原料產地,村里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家家戶戶種茶、做茶,平均一畝茶園的年收入達6000元,一個普通茶農的年收入達到15萬元。茶業的發展,讓這里迅速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步入致富行列,全村1000多人口,存款總額達1億多元。2021年農業農村部授予該村“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稱號。
作為區域內規模最大、帶動能力最強、影響最大的富民主導產業,安化有近10萬人依托黑茶產業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安化茶產業的發展,還促進了包裝、物流、旅游、設計、廣告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最高年份,全縣從事黑茶種植及關聯產業人員35萬人,實現年勞務收入35億元以上。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安化茶業持續發揮著重要載體和強大引擎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4年起,安化縣城向資江南岸擴展,歷時10余年在一片荒蕪之地建成了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的全新城鎮,成為安化茶葉的主要集散和展示中心。這里高樓林立,建筑新穎,各種時尚的店面、新穎的茶館遍布街頭巷尾,茶香氤氳,夜晚霓虹燈映徹水面。在群山環抱之中,一個如詩如畫的山水生態現代化茶城臨江而立。
升級的跑道
在安化縣云天閣茶業有限公司安化黑茶標準化生產線上,茶葉的投料量可以精確到0.1克,清潔化、標準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代表著這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現代化水平。云天閣創辦于2013年,與科研院校合作,歷時近3年,成功研制出桑香茯磚,投放市場贏得了一批忠實的客戶。通過對生產設備、生產流程和產品形式的升級迭代,適應年輕化、便捷化需求,產品時尚、口感愉悅,成為安化茶企中成長勢頭最好的公司之一。年銷量從最初的300多萬元發展到如今的3000多萬元,10年間增長了10倍。
從傳統到現代,安化茶企經歷了生產方式、生產設備、產品形式、銷售模式的全面轉型升級。在拓展內銷和外銷的歷程中,安化黑茶企業一步步推動了自我“革命”和創新發展。
邊銷茶原料多采自端午前后,梗葉成熟度較高,味道濃厚,適宜與奶酪同煮、與牛羊肉同食。為開拓內銷市場,白沙溪茶廠制茶大師肖益平攻克技術難題,研制了含梗量低、滋味和香氣宜人的天茯磚,銷量最高年份達到1要,安化黑茶加工技術體系不斷創新,便捷化、功能化的黑茶新品持續涌現,桑香茯磚、糖適茯、辣木子黑茶等橫空出世,成為熱銷品,帶動了企業發展。著眼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安化茶企將茶葉從植物資源轉化為高附加值的保健食品、日化用品、功能飲料等,黑茶點心、黑茶牙膏、黑茶護膚品走進了市場。
5G、物聯網、大數據進入安化黑茶產業鏈的全流程,新質生產力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5G智慧茶園可以根據土壤、空氣濕度實時監測到茶園的生長環境,為持續、穩定獲得高品質茶葉原料及產品溯源提供重要保障。安化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黑茶5G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利用5G技術建設工業物聯網收集茶企自身的產品質量和市場銷售等數據,實現對茶園和生產車間乃至整個產銷鏈的數字化管理。
2020年開始,直播賣茶逐步成為安化黑茶的新業態,規模和效益越來越顯著。如今安化有200多家電商從事黑茶業負責人黃義文是最早進入這個渠道的茶人之一,通過堅持不懈耕耘,打響了名氣,茶葉銷量和粉絲量可觀,如今每月的直播帶貨量可達200萬元以上。安化各個茶區的眾多茶企茶農,通過直播帶貨,保障了產業的良性發展。
安化黑茶產業持續10多年的發展,客觀上帶動了域內綠茶、紅茶品牌的復興和涌現,安化松針、千秋龍芽、云臺春芽、銀幣茶等名優綠茶乘勢崛起,芙蓉山紅茶受到市場追捧,煙溪鎮紅茶產業蔚然興起……
這些茶區和茶企,也在積極擁抱新茶飲新業態,古和、臥龍源等茶企以先進的加工技術和穩定的品質保障,與茶顏悅色、霸王茶姬等新銳企業合作,成為其原料供應商。
擁抱新時代,千年安化茶業融入新質生產力,孕育新希望。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